2025
六月

26

956

【天主教教会史】|朝圣之途第六十五集:拜占庭的离去(四)

1231231

各位听众朋友,你好!

《朝圣之途》上一期节目我们谈到了公元第八,第九世纪东西双方教会为了神学上的问题,诸如一意论以及敬礼圣像的问题发生争执的经过,以及这些问题最后解决的途径,还有就是这些问题所造成的后遗症。今天《朝圣之途》开讲的第一个主题就是要说明东方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弗西乌斯跟以后一世纪的尼格塞鲁来宗主教跟罗马教廷的关系。第二部分呢,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进入了封建时代,我们就来跟各位谈谈在欧洲封建时期这一段,从第九到第十一世纪300年当中教会的衰颓情形,还有他发奋改革的情况。当然,第二部分是一个很复杂的发展过程,我们不可能在今天的节目当中一次讲完。那么在往后的几讲当中,我们将会依序的为各位播讲。好,接下来我就来跟您探讨一下两位东方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与罗马教廷的关系,以及所导致的结果和影响,欢迎您收听。

敬礼圣像的争执结束才刚刚过了四年,东方与教宗的冲突不幸又再度掀起。从公元847年做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依纳爵道格,他虽然很不平凡,不过个性未免太过刚烈。因此,当公元858年在拜占庭宫廷助理国务的巴世因为品性恶劣,被依纳爵道格开除教籍。巴世为了报复,将依纳爵道格革职,而且还遭到放逐的命运。巴世并且还指定由弗西乌斯为依纳爵道格的继承人。弗西乌斯曾经担任政府的要职,不但出身显贵,而且学问渊博。不过,当时的弗西乌斯还只是一位普通的教友而已,还没有得到罗马的许可。对这一点,皇帝认为无关重要,于是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就傅给他全部的神品,而且在858年的圣诞节祝圣为主教之后就出任宗主教的教职。在君士坦丁堡,有许多人认为这样的提升为宗主教是不合法的。何况一位完全没有神品的普通教友,这样的一步升天也跟教会的惯例不合。更何况,依那爵道格宗主教的被逐是否合法也被质疑。

依纳爵道格就向教宗尼格老一世请愿,教宗立即采取行动。一方面声明依纳爵宗主教的被逐不合法,同时也宣布弗西乌斯被立为非法,开除了弗西乌斯的教籍。弗西乌斯不但不服从教宗,反而在867年于君士坦丁堡擅自召开主教会议。散布攻击拉丁教会的文件,指责西方善行改革,尤其是对信经的修改,宣称教宗是异端分子,要罢免教宗,开除教宗的教籍;这真是千古未有的奇闻。他甚至于还要求法兰克王路易二世执行他的这项决策,他并非真正的希望西方的国王背弃教宗,而是想要表示他不承认罗马主教的首席权。双方紧张的情势已经达到了高潮。

不料,几个星期之后,支持弗西乌斯的皇帝被人杀害,凶手又自立为皇帝,他就是巴西略一世。他把前任皇帝尼厄尔三世的一切措施完全的推翻,将弗西乌斯予以免职,恢复了依纳爵道格的宗主教职位,并且跟罗马教宗言归于好。然后在869年到870年在君士坦丁堡召开大公会议,谴责弗西乌斯承认依纳爵道格的合法职权。教宗还把才皈依基督的布尔加人归入拜占庭宗主教的管辖之下。依那爵道格宗主教去世之后,皇帝巴西略一世竟然任命弗西乌斯再度出任宗主教之职。

这次教宗若望八世接到了巴西略一世和弗西乌斯善意的报告之后,在897年承认了他的合法职权,取消了869年的时候对他的弹劾。弗西乌斯也在879年召开的会议当中宣誓服从教宗,他也获得了大会代表隆重的接纳。教宗若望八世也承认了879年会议的一切议决案,到了886年,弗西乌斯被皇帝利奥六世所摒弃,去职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乍看起来,弗西乌斯的事件并没有使希腊教会与罗马教会的关系在本质上改观。然而,人民已经习惯了这个教会合一问题上所敞开的伤口。无论是从哪一个方面来看,人们总不以为此为分裂的象征。但是,从弗西乌斯之后,即使是非形式上的,至少是实质上的,分裂的局面已经是定论了。拜占庭对教会的概念已经不同了。他们以为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安提约基雅和耶路撒冷五大宗主教区为教会的主要分子。这样,教会的原来制度根本被否决。直到那个时候为止,拜占庭的神学家们从来没有否认过伯多禄继承者的首席权。

当代的神学家则日渐的趋向以教宗为西方的宗主教的信念。他们却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除了君士坦丁堡之外,其他的三个宗主教区的存在已经是虚有其名了。同时,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区所管辖的地区极其的狭小,而罗马宗主教则掌管整个其他的基督教的领域。其实,这个新的概念在弗西乌斯以前早就已经流传甚广。弗西乌斯可以说是东西教会分裂精神上的导演,他所添加于危局的唯一的因素是对罗马和拉丁事物的一种憎厌、蔑视的态度和情愫。使得以后所有合一的努力都不能够奏效。

教会历史学家海尔根托枢机在十九世纪发表过有关弗西乌斯的著作。这本著作影响了今天的历史很深。海尔根托详细的述说从反感到憎恨的历史过程,认为它渊源于帝国首都东迁的时候。从另一方面看,在弗西乌斯以前,希腊教会的丰富的神学、哲学和文学作品中,并没有忌恨罗马的痕迹。当然,有些人跟教宗发生过冲突,他们常常不满罗马的措施。但是他们始终服从教宗,奉教宗签订的教义为圭臬。在弗西乌斯的时候,大势回转。他以一位博学的教友,把希腊民族的虚荣心导入宗教领域内。他们从此以后不愿意再依持教宗,敬礼圣像的争执就是一个例子。他们也不再提伯多禄借教宗利奥向我们说话这句加采东大公会议的名言了,他们与罗马教宗的关系只是在共同磋商而已。

东西的正式破裂终于在弗西乌斯去世之后150年左右发生了。这次破裂的主要原因是弥额尔塞鲁来的野心。他决心要做东方的教宗,因此处心积虑的要故意造成不可挽救的分裂。公元1053年,他突然向罗马挑战,把在君士坦丁堡的拉丁体圣堂和修院全数封闭,并且大势渲染,痛责拉丁教会,同时致函罗马,极尽诋毁之能事。他指责罗马教宗否认圣经,擅自修改了基督和宗徒们的道理。那么,究竟构成它指控的罪名是些什么呢?像是罗马教会在弥撒当中用的是无酵饼了,星期六守大斋了,封斋期内不唱阿肋路亚了,诸如此类的罪名。谁都看得出来,这些和基本信条并不相干的,只是一些无关重要的外表礼规而已。可是拜占庭方面对这些却特别的重视。教宗利奥九世愿意避免破裂,为了解决这些争执的问题,派了一个以亨拜枢机为首的使节团,前往君士坦丁受到皇帝的殷勤招待。可惜亨拜枢机性情过于急躁,缺乏外交的圆滑手腕,不是一位适当的人选。弥额尔塞鲁莱被使节团傲慢的态度所激怒,鼓动民众反对拉丁教会的人员,不准他们进入圣堂举行弥撒。亨拜枢机面对这种敌视的态度,他就和他的同伴在公元1054年7月14号唱着大日课进入圣索菲亚大教堂。对弥额尔塞鲁莱的固执表示抗议之后,将开除教籍的敕书放在祭台上,然后走出圣堂,并且还将鞋子上的尘土跺下,还大声的喊着说:“愿天主鉴临评判我辈!”弥额尔塞鲁莱不肯低头,把开除教籍的敕书当众焚毁。还为了要争取东方教会领袖们的同情,把亨拜枢机的措施尽力的予以曲解,以激怒他们。然后,他居然以基督真教会唯一的代表自居,东方的一切教会都随他而去,分裂的局势就这样形成了。

而这个时候,希腊教会的传教士们正向异教的俄罗斯宣传福音。因此,俄罗斯也在无意当中被拖入了裂教的集团。而当时在西方,对这件事所造成的影响不大。因为对西方而言,人们以为拜占庭与罗马之间的纠葛已经习以为常。谁能够相信这个事件造成东西教会的决裂竟是如此巨大的悲剧呢?所带来的伤痛一直延续到今天,教会所受到的打击和受到回教徒的打击一样。弗西乌斯时代或十一世纪的时候,当分裂的局面在形式上已经成为定论的时候,这个创痛似乎较为轻微。因为拜占庭帝国已经逐渐衰弱,尤其在十一世纪的时候,他的心脏地带小亚细亚陷入塞尔驻土耳其人的手里。皇帝仅仅能够居守着人口稀少的巴尔干半岛和君士坦丁堡。离去的希腊教会的教友,比起欧洲正不断的增加的隶属于教宗的教友,在数量上成了少数。西方教会受东边界限的限制,始终无法突破,阻隔了它向欧洲东北部和亚洲北部的发展。回教势力的崛起和希腊教会的离去,使教会在漫长的中古时期全神贯注在中欧和西欧。

从教会的普世性而言,这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几个世纪的拘守禁锢,使得教会的内部改革整顿而能够强大茁壮起来。教宗独成一面,在教务上虽然仍然不免有争执摩擦的事情。但是在亚略派异端风波之后,以拜占庭为中心的类似纷扰就已经不再发生了。而拜占庭方面呢?独立之后的损失要比罗马方面所遭受的损失更大。西方教会虽然没有了拜占庭,它依旧发展成为普世性的教会,萌芽结实,亘古如一。东西教会分裂之后,难道就不曾努力谋求和好过吗?以前双方也有过破裂,但是每一次破裂之后不久都重归于好了。而这一次,却造成了九个世纪不曾和好的分裂局面。

罗马公教会并不是忍心置之不顾,曾经为合一修好做过多次的尝试。公元1274年,在里昂举行的大公会议当中,双方的代表都曾经在合一的宣言上签了字,但是并没有能够持久。到了公元1438年佛伦萨会议的时候,也曾经表现过接近,但是也没有下文。东方教会,他们自称东正教或希腊正教。自从与罗马分裂之后,由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独掌东正教。在历史过程中,东方建立了各国独立的教会,各自为政,不相隶属。使得宗主教的权力逐渐的削弱了。东正教和罗马公教有同样的信条,也有七件圣事,也敬礼圣人圣女;在道理方面也没有太大的分歧,外在形式的礼仪方面稍有不同。主要的对立还是在东方拒绝接受教宗对全教会的首席地位。实际上,使得双方分离的还是双方的不谅解、不信任,各有成见,这些都是过去历史的累积。希望按照基督的圣意重建统一的教友们,应当努力避免不必要的对立,达成彼此间的谅解、尊重和友爱。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1961年召开梵二大公会议,就声明双方的合一是会议的目的之一。正视大家放下偏见,给一切承认耶稣基督是教会的建立者和领袖的教诲,汲取历史的教训,准备合一的途径。毕竟,这是若望福音第17章耶稣基督在最后晚餐中的祈祷:叫他们合而为一,就如我们原为一体一样。我在他们内,你在我内,使他们完全合而为一。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节目就进行到这儿了,谢谢您的收听,我们下周再见。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